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认识经济形势,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来,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供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推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国际期待。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经风历雨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要我们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主动适应新发展变化,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趋利避害、行稳致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6日 01 版)
相关文章:
- [ 热评 ]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意见
- [ 热评 ]公积金贷款利率↓、政策支持力度↑ “升”“降”间进一步激发楼市活力
- [ 热评 ]多维数据勾勒中国经济朝着“稳”“进”“好”方向发展上升曲线
- [ 热评 ]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国家启动提升工程提供新模式、新平台
- [ 热评 ]4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保持上涨态势 线上消费增长势头良好
- [ 热评 ]民生一件事 | 多地迎身份证换证高峰 便捷措施方便百姓随到随办→
- [ 热评 ]七方面118项任务 《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计划》印发
- [ 热评 ]人社部、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
- [ 热评 ]提前进入生产旺季,增订单!多举措发力外贸企业抵御外部因素扰动底气更足
- [ 热评 ]105点,回升0.23%!市场需求企稳扩张 公路运输市场延续活跃势头
相关推荐:
- [ 热评 ]欢度国庆节 喜迎二十大
- [ 热评 ]众智三晋 聚势前行 山西省室内装饰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二次会议 暨家居行业双优品牌榜单活动圆满召开
- [ 热评 ]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强调“五个牢牢把握”
- [ 热评 ]晋源区政协举行委员工作室揭牌仪式
- [ 热评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加强军事治理 以高水平治理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
- [ 热评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山西落地生根 齐心协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 [ 热评 ]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 热评 ]省委召开第111次疫情防控专题会
- [ 热评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新时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述评
- [ 热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